謹防“神醫”“神藥”借網絡直播更新騙術

  來源:北青報 中國青年網秋實2023-02-22
打印本文
核心提示:標著“初級農產品”的藥材,被直播間夸大為能治多種疾病的“神藥”;身著白大褂的老人,配合著主播在一旁稱藥、打包;將醫療詞匯拆分重組成新型營銷話術,以躲避違禁詞審

標著“初級農產品”的藥材,被直播間夸大為能治多種疾病的“神藥”;身著白大褂的老人,配合著主播在一旁稱藥、打包;將醫療詞匯拆分重組成新型營銷話術,以躲避違禁詞審查。近期,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,一些養生類賬號活躍在網絡直播平臺,違反國家規定暗中或違法“行醫”,真假難辨,擾亂市場秩序,給消費者和患者帶來危害。(2月21日《新華每日電訊》)

在菜市場擺攤售賣自制藥品、在電視上“違背祖宗決定”獻出“祖傳秘方”、在黑診所里冒充專家坐診開方、團伙分工線上線下一體實施醫療欺詐……這些都是“神醫”“神藥”的傳統做法。相比之下,“神醫”“神藥”寄生于網絡直播間,在直播帶貨的掩護下,非法行醫大行其道,是一種全新的做法。

醫療欺詐也在創新,這是值得警惕的現象,尤其要看到,這些新騙術具有更強的欺騙性。主播口中的“囊什么腫、息什么肉、疙里疙瘩、鼓里鼓包”等詞匯,分別對應囊腫、息肉、結節、甲狀腺腫大等醫藥類術語;額頭熱熱的、嗓子咳咳的、阿嚏阿嚏的,則代指發燒、咳嗽、打噴嚏等癥狀,在新冠疫情流行期間,還容易讓人想到新冠感染癥狀。此類用詞雖然奇葩,卻能躲避平臺的違禁詞審查。

此外,站在主播身邊穿著白大褂的老人雖然一言不發,卻能起到“此處無聲勝有聲”的暗示作用,讓網民誤以為老人就是資深中醫,其手里擺弄的農產品就是中藥。但主播并不直接說破,只說“初級農產品”確實是“中中”配方,老師也是“醫醫”。農產品與“神藥”、老農與“神醫”可以暗自切換,進而渾水摸魚,讓人防不勝防。

民眾對一系列新做法沒有防騙經驗,因此更容易上當受騙。揭開其遮羞布,露出其醫療欺詐的本質,方能幫助民眾盡快提升辨別與防騙能力。民間對于食藥同源存在一些誤解,誤認為可以入藥的農產品被當做藥品銷售無可厚非,但無資質人員在直播間公然銷售藥品,無論其“馬甲”多么華麗,也都涉嫌違法。多掌握一些醫藥知識與法規,不迷信民間秘方、偏方,直播間的非法行醫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。

網絡直播成為“神醫”“神藥”行騙的工具,直播平臺責無旁貸。醫療欺詐有善變的手段,平臺監管就要有不變的慧眼和高超的自凈能力。比如既然平臺違禁詞審查難以發現不斷變換的暗語代稱,動態更新違禁詞、暢通網民舉報渠道等做法,就應該及時補位。建立主播黑名單制度,讓有過醫療欺詐污點的主播無法改頭換面再次行騙,方能避免“神醫”“神藥”再次進犯、屢禁不止。

在萬物皆可直播的時代,打擊非法行醫更應及時更新觀念、改換方式,將監管的觸角伸進直播間,鼓勵知情者大膽舉報,加大懲戒力度,讓監管不力的平臺付出更大的連帶代價,建立區域協作監督機制等,才能快速適應網絡直播跨區域、隱匿性強等特點,將直播間“行醫”亂象扼殺在萌芽狀態。

(編輯:映雪)


謹防“神醫”“神藥”借網絡直播更新騙術

 

免責聲明:

1、本網內容凡注明"來源:315記者攝影家網"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資料,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所有,轉載、下載須通知本網授權,不得商用,在轉載時必須注明"稿件來源:315記者攝影家網"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2、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,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,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、宗教學研究、教育學研究、文學研究、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、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3、如涉及作品、圖片等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刪除。